
“筑巢设计,人居之美”。第十届筑巢奖共设有8个参赛类别,自2020年1月1日作品征集开始,历时14个月,共征集作品3077套,最终有2980套作品符合初评标准,进入到第一阶段的初评。2021年4月9日至4月21日,经过上百名评委为期十二天的紧张有序评审,本届筑巢奖初评工作顺利结束,约有占总量20-30%的作品进入更为严格和综合的复评环节和阶段。

筑巢奖创办于2009年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筑巢奖逐步确立了以人居环境为核心,面向民众现实生活问题,不断探索居住空间的可能性,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。为中国室内设计师搭建了实现设计价值、发展职业生涯、实现个人理想的国际平台。参赛作品均为已落地实施的项目,着重设计方案的落地实施,鼓励设计师更加贴近业主的生活,实现业主对美好居住空间的向往,并使业主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,注重设计成果的引领性和推广性。


筑巢奖组委会主席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,《装饰》杂志主编方晓风认为一个奖项实际上就是在传播价值观,筑巢奖的价值观体现在以人为本,让设计有实用性、普适性和标杆性,希望每个作品能看到人的个性在里面有所显现,而不是一个通用版的设计。
筑巢奖是中国设计的见证者与推动者,是为了让有实力的设计师有一个展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;也让中国社会深刻理解,设计的本意到底是什么,设计能够为我们美好生活提供什么样的帮助。

筑巢奖被誉为中国版的“普利兹克”,其获奖含金量在国内设计界首屈一指。多年来,很多中国设计师和设计作品通过筑巢奖,真正与国际前沿接轨,展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国新生代设计师的原创力量。第十届筑巢奖本着奖项与时俱进的愿景,兼容更为开阔的视野,首次采取评委公开招募的方式,使更多行业中坚力量加入,增强奖项与大众的互动,扩大奖项的社会参与度。

CHASING DESIGN 启呈® 创始人和设计总监李忠光出任第十届筑巢奖评委。李忠光从事设计行业二十余年,作品曾获英国Andrew Martin国际设计大奖、德国IF设计奖、美国BEST OF YEAR Awards、意大利A'Design Award、加拿大AZ Awards、APIDA设计奖、美国American Architecture Awards设计奖、加拿大GRANDS DU DESIGN......等70余项国际国内大奖,作品深受各大媒体和业主的喜爱。他始终坚持“效果落地,设计才有意义!”的理念,这跟筑巢奖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。初评工作结束后,组委会对李忠光进行了简单的线上访谈。

Q1:您参加本届筑巢奖评审有什么感受?
首先非常荣幸能担任第十届筑巢奖的评审,这对于我来讲是一份责任和使命。本次大赛对于设计师来讲是一个相互学习、共同进步的过程,筑巢奖一向鼓励青年设计师开展设计研究,为青年设计师的发展指引了方向,作为本次大赛评审,我见识到许多优秀青年设计师的崛起和优秀项目的创新性。
Q2:您在评审过程中会着重关注作品的哪些方面?
设计从平面开始,合理的空间规划是一切设计的基础,首先我会比较注重作品平面图设计,再者,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作品规划与落地,必须要顾虑到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生活的舒适性,功能性的设计和运用,得遵循人体工程学,这才是设计中心和重点,这才能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。最后一点,绿色生态设计,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,在创造宜人宜居的室内环境的同时,尽可能环保取材,追求人与自然和谐,提高舒适性 。
Q3: 您认为金奖作品应该满足哪些条件?
“筑巢奖”以人居环境为核心,关注对居住空间设计价值的探索与研究。在我看来,金奖作品除了上述我较为着重的三个方面以外,设计理念是评审的尺子和衡量标准,作品中需体现到更深层次的设计理念,例如在一定程度能体现到作品的社会价值,在设计的同时,关注人文科学发展观等,当然,必不可少的当然是作品具有相当的美学高度。
Q4: 您认为筑巢奖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,
或者说与其他奖项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?
作为中国室内设计领域的综合赛事平台,致力挖掘好的设计师,传播好的设计价值观,筑巢奖见证与推动了中国设计的发展,极大程度给予青年设计师展示与交流学习的机会,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筑巢奖是一个传播价值观的奖项,相比其他奖项更多一份责任感,实地考察环节是筑巢奖的最大特点,这也是验证金奖候选作品的重要环节,让设计理念不再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真正落地。
Q5: 在当下这个全球抗疫的背景下,
您认为室内设计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?
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。在我看来,疫情对于室内设计行业来说,是促进行业转型与进步,突显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,特别是国内疫情严重时期,大家更多是待在家里,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,是一次非常深入了解和审视自己居住空间的机会。在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下,我认为行业会更加关注建筑和空间的多元化功能、建筑的温度和建筑或室内空间与人之间的距离。



